新闻中心
News
分类>>一大波惠民亮点来了!2021年西安建成“15分钟健身圈”……
一大波惠民亮点来了!2021年西安建成“15分钟健身圈”……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将在陕西省举办,西安市作为主会场将举办开、闭幕式及运动会大部分比赛项目。12月3日,记者从市政府了解到,《西安市全运惠民工程实施细则》正式印发,我市将抢抓承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重要历史机遇,全力推进“全运惠民工程”建设。
11月30日,“我要上全运”陕西第二届公益足球邀请赛在西安开赛,前女足国脚刘华娜(前)在赛场上突破小球员的围抢。
《实施细则》提出总体目标:到2021年,市、区(县、开发区)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建成“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我要上全运”主题深入人心,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0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0%以上;精品国际体育赛事数量明显增加,赛事名城建设成果显著;市、区(县、开发区)、街镇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更加完善,全民健身活动站点覆盖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突破2.4万人,占全省总数的24%;市、区(县、开发区)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全覆盖,总监测量达到23万人次,占全省总数的23%。
实施多样化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构建“15分钟健身圈”。我市将加快推进西安奥体中心建设和西安城市运动公园提升改造。2020年6月底前达到竣工验收标准,2021年4月测试运行完毕并交付使用。全力推进区县“四个一”工程建设。按照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标准,2020年全市各区县实现场馆建设“四个一”目标(一个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中心或社区健身中心、一个室外运动场地、一个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站)。
大力实施足球场地建设,到2020年新增社会足球场地78块。实施公园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新规划建设的公园、广场,要因地制宜选择配套健身器材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尚未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公园、广场,应每年在全市范围选择1-2个公园、广场实施提升改造。
推进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老旧厂房、楼顶、街心花园、人防场地等城市空闲场所,改造建设一批社区健身场地设施。到2021年,全市新建社区健身中心2—3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0个、全民健身室内健身房10个。加大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力度,2021年,在确保全市行政社区、行政村全民健身路径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小区、自然村覆盖面,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同时,广泛实施全民健身绿道建设,充分利用河流沿岸、山地资源及各类步行道、慢行道、景观道等,通过铺设塑胶、彩色沥青、设置标识标线等形式,规划建设集健步走、自行车骑行等运动于一体的全民健身绿道。到2021年,全市健身绿道总量不少于300公里。
我市将推动公共体育场地开放,为群众健身提供更多场所。市、区(县、开发区)两级体育行政部门及厂矿企业要全面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开放要求,延长开放时间、提升服务质量;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商业体育场馆分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为群众健身提供更多场地。通过试点等形式,推进学校体育场地有序开放,逐步扩大范围,争取全面开放。
打造高质量国际体育赛事,引进更多高水平国际赛事落户西安。以提升西安国际马拉松赛、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女子马拉松赛为抓手,编制《赛事名城建设三年工作规划》,积极引进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采取“体育+”形式,同步开展赛事论坛、峰会等,促进交流合作,不断充实和提升赛事内涵及国际影响力。
此外,全面提升区县品牌赛事,各区(县、开发区)要在“一区县一体育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路,不断提升现有品牌赛事影响力。结合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落地。
《实施细则》指出,我市将唱响“我要上全运”主题,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群众品牌赛事。举办西安市首届全民健身大会,同时在“舞动长安”全民健身技能大赛品牌赛事的基础上,挖掘足球、篮球、羽毛球等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开展全市联赛,示范带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结合春节、全民健身日(月)等时间节点,联合区(县、开发区)、相关部门开展联动活动,全力营造“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的良好氛围,推动全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全年市级示范活动不少于5次,各区(县、开发区)示范活动不少于10次。
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推广普及广播体操和落实工间健身工作。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体育爱好,使每名学生从小养成1—2项能伴随其成长、终身受益的体育爱好。积极发挥“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等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学校体育,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养成终身爱运动、爱健身的好习惯。
重视特殊人群身体健康,各级老龄、残疾人、妇儿等工作部门,每年围绕“全民全运、全运惠民”主题,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5次,参与人数不少于2000人次。保障干部职工、青年、农民、少数民族群众健身权益,机关工委、民宗委、农业、工会、团委等部门,率先开展工间操活动,普及和推广第九套广播体操,每年围绕“全民全运、全运惠民”主题,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5次,参与人数不少于5000人次(少数民族不少于2000人次)。
开展健身指导服务,为群众科学健身提供保障。积极完善市、区(县、开发区)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监测站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积极扩大国民体质监测辐射面,在体育场、公园、社区中心等区域设置一批国民体质监测点,免费为群众开展日常性国民体质监测服务。积极引导群众科学健身,逐步建立个质档案,推广运动处方,全市总监测量达到23万人次。
推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活动,在全市干部、职工中率先开展达标测试赛,促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全市推广普及。并开展科学健身指导“五进”活动。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让科学健身指导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每年举办市级示范活动不少于13次,各区(县、开发区)举办本级示范活动不少于3次。推广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开展医务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互补培训,更好的服务群众科学健身。
进一步夯实市、区(县、开发区)、街镇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级体育组织服务水平和质量。
健全体育社团组织。按照“4+X”模式(即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4个综合性协会,若干单项体育协会),大力做好市、区(县、开发区)两级体育社团的规范化管理,各区(县、开发区)到2020年6月前,必须按要求成立4个综合性协会。加大对体育社团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办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体育社团的发展。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结合群众需求,不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范围、内容及形式,每年全市培训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000人次。各区(县、开发区)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80人次;结合市场需求,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加大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结合“十四运会”筹备工作,创建一支涵盖面广泛、执行能力好、服务意识强的体育志愿者队伍,为保障“十四运会”,推动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能力水平和参与全民健身指导、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力倡导“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理念,传承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积极争创全动健身模范市、模范县,开展“体育达人”“群众喜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晨晚练示范站点”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挖掘西安传统体育文化、推广传统体育项目,开设体育专题电视、广播栏目,制作健身小视频三亿体育官方app下载、知识卡片等,讲述体育故事、普及体育常识,提升群众体育文化修养。结合体育赛事活动,开发具有西安特色文化的体育文创产品。
同时,结合打造“智慧西安”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到2020年建成集体育场馆、体育赛事活动、全民健身组织、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管理等于一体的“智慧体育健身大管家”平台,对全市各类体育资源实施精细化分类整合及管理,有效解决群众“去哪健身、和谁健身、如何健身”的问题。
《实施细则》明确,各区(县、开发区)要将全运惠民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整合项目,统筹保障。市级各部门要根据职责任务,研究制定配套措施,确保工作扎实推进。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建设各类体育设施,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