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三亿体育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大别山深处的“茯苓密码”:从山林到产业振兴的蜕变

2025-04-11 06:27:4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大别山深处的“茯苓密码”:从山林到产业振兴的蜕变在大别山腹地,安徽省岳西县和平乡宛如一颗隐秘而璀璨的明珠,静静诉说着茯苓产业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传奇。多枝尖与驼尖两座海拔超1700米的高峰,如巨人般守护着这片土地,山峦叠嶂间,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无污染的土壤,为茯苓生长铺就理想温床。这里是华东地区野生中药材资源的宝库,而茯苓,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

  据了解,该乡属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特别是马尾松资源丰富,而马尾松的松桩、松枝等正是茯苓生长的优质寄主。上世纪50年代前,茯苓采挖全靠野生,人们穿梭山林,凭运气与经验寻找,产量少且不稳定,难以满足药用需求。到了50到60年代,肉引种植技术让人工培育成为可能,利用野生茯苓菌核在松木培育,但种苓用量大、成活率低等问题突出。60到80年代木引种植虽带来进步,可菌种质量不稳、周期长,依旧制约产业发展。直到1974年,中国科学院分离出“5.78”茯苓菌种,才为大规模种植打开大门,让茯苓产业走向产业化、规模化。

  如今,和平乡茯苓产业规模惊人。全乡2565户中,众多农户投身其中,35户远赴云贵川、7户前往非洲马达加斯加种植收购鲜茯苓,66家企业在亳州、安国、广州等中药材市场销售,600多户从事加工相关产业,每年带动近4000人在“家门口”务工。2024年,全乡茯苓总产值超6亿元,占全县加工、销售50%以上。

  “我们家祖孙三代都在和茯苓打交道,以前是靠传统方法种植,产量和收益都不太稳定。现在政府引导我们科学种植,还帮忙打开市场,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了。”和平乡和平村的一位茯苓种植户感慨道。

  “茯三代”的故事,正是和平乡茯苓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从先辈艰难驯化野生茯苓、探索人工育种,到父辈引入科学种植与加工理念,再到新一代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经验,积极拓展市场,“茯三代”传承中创新,执着中前行。以康睿茯苓为例,2023年年销售2100吨,总产值5000余万元,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据和平村党支部介绍,目前该村从事中药材茯苓加工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80%以上,2024年全村茯苓产值突破4个亿。

  该乡茯苓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府引导与科学规划。政府推动“合作社+农户”模式,解决菌种培育难题,实现菌种自给自足。同时三亿体育官网,引导产业向绿色生态转型,推广袋料栽培技术,减少森林资源依赖;制定统一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体系,让茯苓质量更稳定;借助互联网、电商等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还将茯苓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结合,构建起三产融合的发展格局。

  “和平乡茯苓产业的成功,是传统中药材产业现代化转型的典范。其在种源优化、生态种植、产业链拓展等方面的探索,对全国中药材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的李教授表示。

  随着“岳西茯苓”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推进,该乡茯苓产业迎来新契机。未来,该乡将继续深挖茯苓产业潜力,提升品牌标识度与辨识度,让这颗小小的“土疙瘩”,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熠熠生辉的“金名片”,持续书写从山林到富民产业的精彩华章。

  同时,该乡计划在生态种植方面持续发力,推广绿色环保的袋料栽培技术,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岳西茯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入挖掘茯苓文化,推动中药材与康养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中医中药馆、药食同源体验馆等,推出系列茯苓药饮、药膳,开发乡村产业研学项目,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构建生态种植、精深加工、三产融合的全域产业生态,推动‘道地岳西茯苓’品牌建设,实现从卖原材料到卖产品的转型升级,让茯苓产业为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作用。”该乡党委、乡长程果介绍。(记者鹏通讯员方婷王淼)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href=""

搜索